嘉宾观展
四月的“泉城”济南“家家泉水、户户垂杨”,使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,格外灵动生姿。4月15日至22日,“丝绸之路——从写实到写意 杨晓阳美术作品展”在山东博物馆举办。展览分写生、主题画、重彩、水墨4部分,收录了其30余年专注丝绸之路题材的创作400余幅,呈现了他从写实到写意的绘画历程、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,以及在写意水墨方面的突破与创新。
嘉宾观展
展厅现场
行万里路,画万卷画
杨晓阳在 1985年曾从西安出发,沿丝绸之路到达新疆,历时 4 个月,做了大量的考察、写生和记录工作。此后多年,他对丝绸之路的考察、写生从未间断,创作了大量表现丝绸之路风情、历史和人文内容的作品。
基于对写生的极度重视,成就了杨晓阳独具特色的绘画面貌。在这一点上,许多同行的艺术家颇为认同。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讲杨晓阳从来是速写不离手,杨晓阳的画,不管是写实还是写意,都离不开与生活的对接,写生的过程就融入了他对艺术的思考,对传统文化的理解。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张立柱表示,杨晓阳一直坚持着刘文西老师的教导,画了大量的速写/写生,着实令人钦佩。人物画要塑造对象,要表现人物特征,一定量的写生是非常必要的。广州画院院长方土也说:“杨晓阳的‘丝绸之路’写生是带着一种观念走出去的,这在那个年代是少有的,哪怕今日也极为罕见,这就是他的独特之处。现在回望这条30多年的写生之路,他沿途把远古文化、民间艺术与眼前所见的现实生活进行了有机结合,激活了远古图像。这或许就是他将绘画提升至道、教、无的哲学层次后,从自然形中的纯粹抽离。”
杨晓阳速写作品
使命驱使,文化担当
所谓“伏久者,飞必高”,观杨晓阳作品,无论是毕业时所作的船工系列,还是丝绸之路上的描摹,抑或赴印度贫民窟的写生画作,无不透露着极强的人文关怀,呈现着当代文化人的责任与担当。如同山东省美协主席、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所说:“展厅里的几百幅作品,一脉相承的是杨晓阳对社会的关注。其作品鲜少有个人情愫,他始终是从大格局上定位自己的艺术。”对此,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纪连彬也表示,杨晓阳的展览不仅代表个人,也启示着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国际美术工程的方向。30多年的坚守与执着,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艺术探索本身,都体现了杨晓阳的文化自觉与担当。
杨晓阳 黄河的歌 纸本水墨 270cm×200cm 1983年
在中国友联画院常务副院长李荣海看来,杨晓阳的“丝绸之路”题材创作,实际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,他的作品里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基因。李荣海解读杨晓阳的展览说道:“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美术展览,而是他对艺术人生的梳理,对汉以来民族文化脉络的梳理。”
杨晓阳 丝路长安 600cm×238cm 2004年
杨晓阳 丝路风情 480cm×159cm 2012年
以画为引,走向各地
“丝绸之路”是 2000 多年以来贯穿中西方经济、文化、政治、军事交往的“神奇之路”,在中西交流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在国家实施“一路一带”战略,中国国家画院又立项“一带一路”国际美术工程之际,杨晓阳将展览带到济南,让这个从未与丝绸之路挂钩却拥有着卓越地理位置的历史文化名城,有了一次借助美术作品与丝绸之路无限亲近的机会。这样一个展览地点的择取,是与“一带一路”国际美术工程的方向相吻合的,意在将丝绸之路的古今意义传播到更为广泛的地域,同时也是画家以展览的形式走出去,进一步开阔视野的重要方式。
杨晓阳 茶有道 68cm×68cm 2007年
杨晓阳 关中正午 200×190cm 2003年
▼杨晓阳 丝绸之路
纸本水墨 200cm×1000cm 2013年
- 请横屏欣赏 -